冷嘲热讽一下某0.3秒差距之外的公司
首先要澄清三个事情:
0.3是个约数,秒差距的准确定义是648000/pi个天文单位(冷知识);
抑郁症是不好的,作为曾经被抑郁症困扰的人,如果这个病是真的,我希望它是假的,如果是假的,那我希望它是真的;
没有什么特别的利害关系,之所以想冷嘲热讽纯粹只是因为之前被这个公司评价“不够优秀”,本着对等原则我也得做一个类似的评价。
反正这个公司有这一天我猜大家也都料想过,只不过这么快是我也没料想过的,5000万刀一张张烧(物理)不也得烧两年。当然我也不敢在这里公然诽谤这公司就彻底垮垮了没没了,但是本着中华文化中“不可言勇不可图存”的观念,一个公司经历了此般的挫折,未来想要再修复(可能本来就不是太好的)口碑估计会相当的艰难,只是可怜了已经进去的那些算法小哥了。
其实本来写这个文章的欲望并不是很强,但也翻了一下某个人均年收百万的社区的评价,发现没有人把这个公司出的问题讲清楚,本着为了拯救国内泛用人工智慧创业圈的好的初心,就扯一下自己的观点。
问题其实很简单,对标OpenAI,不对标几年前在生死线挣扎被人冷嘲热讽却不断坚持输出高学术价值的OpenAI,却只想对标已经站在成功的风口即将开启商业化变现的OpenAI。甚至于还把后者做了公式化处理,成功=大语言模型=硬件基建+软件构架+顶级算法+海量数据,然后顺着这个公式去搭建团队执行工作:疯狂买老黄的初级工业垃圾 + 收编(普遍认为)贡献不大的构架团队 + 不切实际的高招聘标准(我甚至怀疑为了满足老板的喜好,他们的团队宁可不招人也不敢多招人) + 招进去的算法自己动手撸数据(猜的,有消息请更正我)。
这么做有问题吗,从资本的角度来看大概是没有的,但是从怀疑论的角度来看,这个成功公式只是从OpenAI这一家公司的结论中非常朴素的归纳而来,这并不是一个确定的事情。实际上要我来讲,这个成功公式里面可能最重要的一项,奥古斯丁的神光(Divine illumination),是直接被忽视了的。或者用土话来讲,这个公司啥都做对了,就是没请个大法师来开光。我知道你们都唯物,神光这种东西听起来就不靠谱,然而OpenAI在长期的挣扎与学术输出中,它的内部确实可能形成了这么一种类似于神光的文化,让每一个初入的菜坤算法同学都可以在它的照耀下产生智慧,这些智慧最终凝结起来才产生了当今可能最接近通用人工智能的神迹(最接近钱的产品,不寒碜)。
最后再澄清一下,封面这个图有“光”,有“年味”,又有世“外”桃源感觉的图,是出自驴肉火烧同款逻辑的差两个月大模型。
Enjoy Reading This Article?
Here are some more articles you might like to read next: